研究院联合四川萃雅研发的“缤果AI课堂”非遗数字化课程
一、以新质生产力为核心驱动巴蜀文化深入挖掘
新质生产力是一种以知识、技术、信息等为主要生产要素的高级生产力形态。研究院通过引入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先进技术,不仅提升了巴蜀文化研究的效率和质量,还为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创新手段。
凭借新质生产力的优势,研究院成功搭建了“巴蜀文化创意(数字)产教联盟”,标志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文创开发与数字文创产业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正式开启致力于“巴蜀文化全景呈现,巴蜀文化数字化成果全民共享”新的征程。此外,通过与高校和企业的合作,研究院还探索出了一条产学研合作的创新发展之路,为新质生产力的应用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巴蜀文化创意(数字)产教联盟”的成立标志着成渝双城经济圈数字文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开启
二、试水“数字深蓝”,携手数字行、企业探索数字化教育
巴蜀文化数字研究院携手电子科大人工智能实验室深度科研合作,科技创新驱动,在数字化文化遗产保护、数字媒体传播、大数据产业发展、人工智能创意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研发了一批《红色四川》、《品味巴蜀》、《撷艺—民艺之美》、《首饰话民俗》和《逆旅行人苏东坡》数字化课程。通过“缤果课堂”和“青果课堂”在四川、贵州、云南、甘肃等多个区域进行试点,服务大、中、小学生。出版并发表了一批高水平学术著作、论文,获得了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课题。在数字教材出版、非遗文化进社区方面与属地社区开展合作,目前已经走进成都市共计六个社区开展非遗进社区活动,积极推动文化数字化“全民共享”的理念,研究成果在文化产业中的推广和应用,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巴蜀文化数字研究院联合四川萃雅“非遗进社区”活动-走进成都金凤社区
研究院通过人工智能赋能高校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解决方案,旨在通过整合人工智能技术,对高校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进行深度革新,以适应新时代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针对学生提供培养人工智能素养的核心通识课程和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公选课,以及构建完善以人工智能来赋能的专业课程体系。针对全校师生实施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开发数字教材,提供数字教材平台,为学校提供丰富、便捷的学习资源,推动教育教学的创新与发展。研究院联合萃雅科技开展共建人工智能专业课,帮助省内高校打造人工智能赋能的专业课程体系,覆盖各专业年级,深化人工智能与各学科的融合,开设包括“ChatGPT-AI 零基础应用开发实战”、“AI短视频动画进阶实战详解”、“零基础AI提示工程教程”、“AI绘图进阶课”等相关课程,全面衔接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
针对学生提供培养人工智能素养的核心通识课程和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公选课
在数字教材开发方面,研究院携手萃雅科技以符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相应教学标准及课程标准的富媒体内容为基础,打造以AI技术为核心支撑的数字教材,提供动态更新的学习资源,提升教学内容的前沿性和实用性。所研发的“缤果数字教材平台”契合“三教改革”理念,以“能学、辅教、促改”为目标,以课堂教学内容为基础,利用多媒体技术呈现,按照数字出版标准封装,正式出版。配合数字教材创作平台、数字教材出版平台、数字教材应用平台,可实现“立体化的编写、差异化的教学、个性化的学习、智能化的评估、虚拟化的教研”,全面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
“缤果数字教材平台”旨在打造以AI技术为核心支撑的数字教材,提供动态更新的学习资源
三、深耕细作,新质生产力助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巴蜀文化数字化成果转化
在“数字中国”建设的大背景下,巴蜀文化数字研究院积极探索数字深蓝领域,以新质生产力为核心驱动力,深入挖掘巴蜀文化的深厚底蕴,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在科学研究方面,申报202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1项,申报省厅级科研课题2项,申报校级课题3项。由研究院主持的《西南地区民艺数字化趋势研究》获列中国工艺美术学会2023年度课题。在专著、教材方面,由研究院编著专著《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与传统技艺——羌族》获列“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2020年度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并正式出版;由研究院主持的《西南地区民艺数字化发展趋势研究》获批2023年度中国工艺美术学会课题(国家级课题);由研究院研发、主编教材《中华传统文化数字化概论》《中华书法基础实务》获批入选国家纺织服装类“十四五”部委级规划教材第二批目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职版)》(巴蜀书社)获批入选四川省“十四五”职业教育省级规划教材拟立项建设名单;研究院受邀参加四川省首届2023四川省数字文旅发展大会,并作为参展单位全程参与路演展示及大会交流。在论文撰写方面,研究院在2021年至2022年在国家级、省市级刊物上共计发表论文6篇。在文化数字化应用成果方面,围绕巴蜀地区民间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撷艺-民艺之美》《逆旅行人苏东坡》《首饰话民俗》等 4门数字化课程经学校院务会审定并正式立项,“空中课堂”“AI课程”目前在西南地区中小学已经得到广泛应用,覆盖周边省份、地市州共计100余所中小学。研究院服务地方文化经济,参与四川省民革文化提案研究,围绕《海峡两岸与巴蜀文化内在因应的文化破题》为题开展课题指导和实践。
研究院专著《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与传统技艺——羌族》获列“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2020年度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并正式出版
展望未来,巴蜀文化数字研究院将继续坚持以新质生产力为引领,不断探索创新,将巴蜀文化与现代科技相结合,打造更多具有特色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推动巴蜀文化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精神、国家《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推动成渝地区形成有实力、有特色的双城经济圈”和《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高区域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水平,在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四川省教育厅大力支持和指导下,由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和重庆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共同牵头主办的2024年巴蜀文化创意(数字)产教联盟成立大会于4月12日在成都举办。来自成渝地区各理事成员单位及校企合作代表200余人参加此次活动。
会议上,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 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罗晓东向与会来宾致辞,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电影局局长、省作家协会党组书记张伟出席活动并做讲话,随后巴蜀文化创意(数字)产教联盟揭牌仪式正式启动。大会向电子科技大学信息通信学院陈建文教授在内的多名专委会委员代表颁发聘书,罗晓东院长向陈建文教授授赠“巴蜀文化数字研究院”牌匾。
巴蜀文化创意(数字)产教联盟的成立,将充分发挥成渝两地比较优势,携手川渝地区政府、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合作,着力文化与科技融合,搭建校地企三方合作平台,赋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文创开发和数字文创产业高质量发展。
大会上陈建文教授围绕科技赋能教育创新发展进行了主题发言。 随着科技产业的蓬勃发展,从AI学科的成立,再到现如今AI2.0时代,人类经历着人工智能跨越式的变革。陈建文向与会者介绍AI技术经历的四个演进历程,而如今AI技术正向全AI能力覆盖方面演进。
陈教授以《神奇的竹子》绘本为例,向与会者展示AI+大模型是如何赋能传统系列图书出版。通过BingoPlus 将第一册原始书籍利用大数据模型进行核心摘要分析,包括人物描述信息、故事摘要和场景描述信息等维度分级。经由BingoPlus 大数据模型进行IP形象、场景的AI制作,形成动画式内容。再进行场景描述信息,完成整体绘本制作。最后利用AI技术完成系列图书续集的全部制作。
AI+大模型的技术目前应用较为广泛,包括融合出版、数字出版、日常教学场景中。传统图书融媒体升级利用科技手段将AIGC与数字人有机结合,再融合优质出版内容,从而提升纸书内容阅读体验与应用效果。在课堂教学中,依托AI技术打造主题情境式教学,通过智能数字人互动教学模式实现知识拓展,随时随地为学生提供灵活、便捷、互动和高效的学习方式,降低教师负担,提升教学效果,全面赋能教育教学。
科技赋能教育创新模式已有广泛应用,目前这种创新模式已覆盖超过3万间教室,每天有上百万名的中小学的学生们平等地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同时数字科技支撑下课堂质量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