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重点讲解为什么央行要建立数字货币系统。
“用钱”是个技术活。
纵观当今社会,现金,刷卡,扫码,乃至刷脸......林林总总的支付方式共同支撑起了人们丰富多彩的经济生活。
中国的电子支付领域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大至学费清缴,商务结算,小到街边早餐,节日红包,以支付宝和微信为首的移动支付方式无处不在。那么既有如此珠玉在前,为何央行还要大力发展一个全新的法定数字货币呢?DCEP发行后,对当下的支付方式有什么影响呢?后文将为你一一道来。
DCEP是具有价值特征的数字支付工具,不需要账户即可进行价值转移。准根究底,DCEP与现有的电子支付体系最本质的区别便是,它不需要银行方对账户余额的确认,就可以完成一笔交易。用户数字钱包中的数字货币虽无确切的形状,但却直接拥有价值属性,因而在任何无网络链接的极端情况下,只要钱包终端可以使用,也能如纸钞交易一般来去自如。在今后设想的应用场景中,两个人将手机碰一碰,不需要打开网络热点,就能把一个人数字钱包中的货币资产,转移到另一个人的钱包中。这样的支付方式称为“双离线支付”,它意味着,DCEP能像纸钞一样流通。
除此之外,DCEP是国家发行,具有法偿性,任何地方只要能够使用电子支付,就不能拒绝接受央行数字货币,拥和人民币纸钞一样的支付力。现有的各种支付平台,常常会面临各种各样的支付壁垒,例如有的地方只能用支付宝,有的地方只能用微信,但对DCEP来说,只要使用了电子支付的平台,就不能拒绝接受央行数字货币。
保护隐私和加强监管,乍一看是两个矛盾的命题,但在央行数字货币上,二者的共存成为了可能。如今人们在网络上购买任何商品,由于绑定了银行账户,都会留下购买记录。其中不乏一些合法的,但不想让人知道的消费,在过去,这些消费行为实际上是毫无隐私可言的。公众有匿名支付的需求,但同时也想要享受电子支付的便利,这个问题可以由DCEP来解决:它不与任何银行账户绑定,以类似现金的方式流通,也就具有了现金交易的隐私性。
另一方面,由于DCEP其电子支付的属性,监管机构能够在保留普通交易匿名性的前提下,通过大数据分析,对某些异常交易行为特征进行识别和分析。举个例子来说,电信诈骗的交易中,通常是大量分散的钱集中到一个账户中,然后又迅速的散开,分散在很多个账户里面,有了这些特征,在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就能锁定违法者的真实身份。
很多人会担心,当所谓“正规军进山的第一件事就是剿匪”,当央行数字货币发行后,现在大家所依赖的微信,支付宝等工具,会从此受到挤压,乃至淡出市场吗?答案是不会的。央行数字货币不是作为现有电子支付系统的竞品而存在,它是全新的体系,是人民币纸钞的数字化形式。使用央行数字货币,和使用便捷支付工具并不冲突,二者可以在不同的场景下发挥不同的职能。展望未来,在央行数字货币大规模普及之后,或许还能与现有的体系融合,各司所长,打造更加便捷,安全,隐私的支付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