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导师 | 经师易遇,人师难遭
此文转自电子科技大学研究生官方微信公众号,我和我的导师 | 经师易遇,人师难遭
王老师留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年轻有活力、懂得照顾学生的感受。
第一次认识王老师,是在电子科大的信通官网上选老师的时候。我从密密麻麻的老师名单中一个个点开,认认真真看老师的履历和研究方向,记录下我感兴趣的老师的联系方式。点开王老师的履历的时候,我立刻被他帅气的外表吸引了:瘦削的脸庞、白净的皮肤、茂密的头发、博学深远的双眸、帅气活力的笑容……再看他的研究方向,从一开始就在做关于图像的各种研究,这几乎就是我的“理想型”啊!于是我迫不及待的向王老师毛遂自荐,给他发了一份让我自己皱着眉头都很难认真读下去的邮件……令我意外的是,王老师很快便回复了我的邮件。在这之后,我便经常向王老师发邮件,陆陆续续了解他的科研团队的研究方向、项目进展。王老师每次都会很有耐心的解答,即使是在深夜,也会为了解答我的问题,从晚上 10 点一直通话到 12点。于是我对他的好感接二连三,慢慢的,偶尔还会问他一些学业之外的问题,王老师总是会很认真的回复我。有时候他也不清楚这个问题的具体答案,但他会细致的告诉我:该去咨询学校哪个部门、找哪位老师。
在成为王老师的学生后,他不仅成为了我学术老师,更是一位人生老师。他会很关心我们的方方面面,虽然他平时很忙,很少有机会和他见面,但我能从小组群里感受到他对学生方方面面的关怀:他会经常在我们微信群里发各种各样的文章,比如,如何写好第一篇文章、新生该怎么开始研究生的学习和生活。每一篇文章我都会仔细阅读一番,收益颇丰。研一的课程学习是极其繁重的,他考虑到我们研一课程较多,于是细心的为我们选择了一些适合我们这个研究领域入门学习的论文,并为我们每个学生量身打造了学习规划表,让我们在既不耽误研一课程学习的情况下还能慢慢构建自己的科研大厦基础,不至于花大量时间去自己摸索入门的资料。我很喜欢王老师这样的培养方式,老师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能力来耐心的培养学生,给学生足够的成长空间和成长时间。不仅在学术学习方面,在生活方面,王老师对我们也格外关怀,他仿佛是一位语重心长的慈父,待我们如教导子女般语重心长:从论文学习到宿舍安排,从知识体系的建设到个人心理的成长,从如何写好第一篇文章到师生之间如何高效率沟通…… 韩愈在《师说》中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即传科学、人文之道,授业即授科学文化、思想道德之业,解惑既要解知识贫乏之困惑,又要指点人生成长与抉择之迷津。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会有一个或者那么几个人,授予我们知识,教导我们成长,给予我们鼓励,为我们指明方向,这就是我的王老师。中国有句古语:“经师易遇,人师难遭”,即:单纯传授知识的老师容易遇到,为人师表的人难遇到。今日真正堪称导师之人,并不止于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塑造人格。而毫无疑问,我是一位幸运的学生!导师简介:王帅:电子科技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高级工程师、硕士生导师,视觉智能研究中心老师。电子科技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硕士,曾在 Cornell University 做访问学者。研究方向:图像处理(包括但不限于可见光、X 光、红外、微光、 MRI 等图像)、模式识别、机器学习、多源信息融合。主持和参与了省部级及 以上项目 10 余项、横向项目 10 余项;申请和授权发明专利多项。在 IEEE、 TBME、JVCI 等国际期刊和 ISMRM 等国际大会上发表 20 余篇学术论文。作者简介:张弛,电子科技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2020级硕士研究生。